人民日报刊载:【全面建设“六个江西” 柴桑这样干】(十八)林长制促进生态美 让柴桑“只此青绿”
【全面建设“六个江西” 柴桑这样干】(十八)林长制促进生态美 让柴桑“只此青绿”
编者按:凌云壮志展宏图。江西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六个江西”的奋斗目标,描绘了新蓝图,开启了新愿景,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柴桑区全面落实“六个江西”建设部署,在拼搏三季度、奠定全年胜中“作示范、勇争先”,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担当实干的姿态,在推动全面建设“六个江西”取得实质性突破,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该区新塘派出所被公安部授予全国第二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荣获2021年度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评先进县(市、区)一类县(市、区)第四名、2021年度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全省“百日百县”文旅消费先进单位、2021年度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区)、全市2021年度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评价“教育发展”考评第二名......荣誉催人奋进,我们特开设《全面建设“六个江西” 柴桑这样干》专栏,展示奋斗路上的拼搏故事。本栏目由中共九江市柴桑区委宣传部和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共同主办。
今天,请看第十八篇:《林长制促进生态美 让柴桑“只此青绿”》
如今的柴桑,青山叠翠、万木葱茏。一抹抹绿色在延伸,一幅幅绿意盎然、生态宜居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柴桑区把全面推行建立林长制作为“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持续在“林”字上精准发力、在“长”字上履职尽责、在“制”字上探索创新。以“林长制”促“林长治”,着力打造绿色生态高铁新区,加快厚植柴桑绿色发展底色,不断提速环境立区步伐。
落实林长制 共创林业新发展
近年来,柴桑区深入推进林长制高质量发展改革,充分发挥林长制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乡村振兴方面的作用。该区林长办公室出台《九江市柴桑区关于进一步完善林长制的工作方案》《九江市柴桑区林长制工作考核办法》《柴桑区专职护林员管理办法》等方案,设立了区镇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划分并公示了各级林长名单和责任区域,全区组建区级林长17人,乡级林长97人,区乡两级林长办46人,村级林长108人,监管员87人,专职护林员103人,对47.1万亩林地以及23.7万亩湿地进行分级管理。同时,明确了柴桑区林业局等22个区级责任单位相应的职责,全区上下“一盘棋”压茬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林业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林长制体系后,柴桑区的一园一林、一草一木都有了自己的“林长”。通过推动“林长+驻村第一书记+基地”建设,每个村因地制宜建设一个产业基地,组建“1+N”护林员互助组,村级林长推动护林员融合职业农民、产业工人、公园管理员等“多员合一”的职业化发展,共创全区林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深化林长制 守好绿树青山
守护青山,责任落到人头上,管护则需落到山头上。全区专职护林员103人,在线巡护率达100%,2021年年上报事件125起,其中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20起,事件处理率达100%,筑牢全区生态保护安全网。
建立林长制考察奖惩制度。对专职护林员实行“五统一”规范化管理,通过乡级自查、区级综合评价和市级抽查,将考评结果纳入各乡镇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考核考评内容,严格落实奖惩,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落实责任,及时进行整改。
邀请林业专家、技术工程师,组织全区乡级林长办、监管员、专职护林员开展政策法规和业务能力培训,提升履职能力。推进林长制智慧林业云平台建设,将生态公益林、天然林、森林防火、林业病虫害等林业保护指标纳入专职护林员网格进行管理,制定专职护林员巡护路线,制作专职护林员明白卡,建立森林资源源头监测体系、林业灾害预警体系和以庐山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地保护体系。
2021年11月,柴桑区各乡镇将全区巡护终端“赣林通”系统升级为“林长通”系统,建立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和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今年新建“林长+基地”13个,全年计划人工造林2300亩,退化林修复(含低产低效林改造)6000亩,完成造林任务8300亩,为全区林业增绿、增质、增效。
用活林长制 青山变金山
为确保林业“生态红利”充分释放、全民共享,柴桑区高度重视林业资源管护,柴桑区林业局与区警察局合作,通过接入部分重点路口以及林区监控,做到及时发现并制止各类盗伐、滥伐、违规占用林地事件,随时掌握森林火灾潜在隐患和病虫害发生与蔓延情况。
“守住青山林长绿,换来金山绽笑颜。”柴桑区毛桥村通过引进种植蓝莓、杨梅等10余种特色农业产业2400余亩,带动困难户在内的村民就业300余人,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柴桑区马回岭镇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将油茶作为主导产业,将油茶产业变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大力促进油茶等林业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扩规模、重培育、创品牌、增效益”的思路,该村油茶产业正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截至目前,柴桑区油茶总面积达到4.1万亩,油茶产业年产值近1.3亿元。
滴滴茶油,缕缕飘香。步步美景,处处醉人。如今的柴桑区天蓝山青景美人富,真正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