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出台信用监管新举措
7月14日,江西省市场监管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提升信用监管效能促进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聚焦“解决失信惩戒措施缺乏威慑力、信用修复机制还不完善”问题,通过10条带着“温度”与“精度”的举措,为失信者划红线,也为守信者铺坦途,更给犯错者留改正空间,让信用真正成为经营主体发展的"通行证"。
失信者划红线:实施联合惩戒、推进精准检查
对于严重失信行为,江西划出清晰红线。发布会上,江西省市场监管局二级巡视员缪建华介绍说,《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将行政处罚信息推送至市场监管电子政务云平台,做到行政处罚案件信息与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列入及时关联,实现行政处罚与信用惩戒双向联动,有效形成监管闭环。对接收的市场监管领域生效刑事裁判文书依法依规纳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并推送至财政、税务、人社等部门实施联合惩戒。
以“三品一特”(即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领域为重点,对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当事人,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在审查行政许可、资质、资格时作为重要考量因素,防止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当事人“带病准入”。
大力推进精准检查,将失信经营主体特别是涉及“三品一特”重点领域的失信经营主体列为监管重点,增加抽查检查频次,切实提高监管效率。
守信者更省心:推广“一业一查一码”,最大限度减少干扰
2023年5月以来,新余市试点“一业一查一码”综合监管改革。在双随机检查中推行“扫码入企”,打造“扫一次码、进一次门、查多件事”监管新模式。
会上,新余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付磊介绍称,改革推行后,企业重复受检率下降50%,检查频次减少35%,减轻企业迎检负担,打响“无事不扰”营商品牌,入选全国数字化监管优秀案例和国务院减负办为企减负典型案例。
这种"无事不扰"的监管智慧正在全省推广。《若干措施》推行“一业一查一码”改革,将同一行业领域涉及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事项进行整合,形成“一业一查”跨部门联合抽查事项清单,依据清单实施联合抽查,推动“按事项管”向“按行业管”转变、“多次查”向“一次查”转变,最大限度减少对经营主体的干扰。
失信者有退路:推行“三书同达”+“无感修复”信用修复机制
犯错企业也不必慌。缪建华表示,《若干措施》,探索推行《行政处罚决定书》《信用合规建议书》和《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告知书》“三书同达”,对适用普通程序作出的除警告之外的行政处罚决定,推行行政处罚“三书同达”,实现对经营主体“行政处罚-合规建议-整改修复”全链条闭环。采取“线上+线下”同步推进“信用修复一件事”。
探索对经人民法院批准重整计划或者认可和解协议的重整企业或者管理人,依申请临时屏蔽相关违法失信信息。建立“无感修复、有感服务”信用修复机制,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自动关联信用修复,自动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实现失信快速修复办结。
探索对根据抽查检查中发现的违法问题作出行政处罚的,在停止公示行政处罚信息时,同时停止公示相关抽查检查结果负面信息。建立“事后跟踪服务”机制,对审批通过的修复申请,由市场监管部门登录公示系统及市场监管总局行政处罚文书网核查修复落实情况。
目前,“无感修复、有感服务”信用修复机制已在抚州市试行。崇仁县的“1+8”信用服务驿站,最快实现0.5个工作日办结;广昌县局试点“初筛+帮办”精准帮扶小微主体,达到公示期期满的主体依托大数据直接“无感修复”,对符合修复条件但尚未行动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靠前服务,主动代为“跑腿”,全程跟踪办理进度。
抚州市市场监管局二级调研员陈建平表示,试点以来,抚州市2025年上半年办理的行政处罚信用修复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近70%,经营主体融资受限、招投标资格丧失等问题显著缓解;修复时限实现缩短50%以上,最快实现2小时办结。